北青,生活与梦想交织出复杂人生路,昔日中超球员街头谋生
添加时间:2025-09-14
在繁华都市的一角,李明(化名)推着一辆简陋的小吃车,开始了又一个深夜的忙碌,油烟缭绕中,他熟练地翻动着铁板上的烤串,汗水浸透了那件印着某俱乐部标志的旧T恤——那是他十年前作为职业球员时的纪念品,谁能想到,这位如今在街头谋生的小贩,曾是中超赛场上闪耀的明星,代表国家队出战过国际赛事?他的人生轨迹,如同一部写满荣耀与失落的现实主义小说,映照出中国职业体育光环背后的残酷与现实。
李明的故事始于东北一座工业城市的工人家庭,9岁开始接受专业足球训练,16岁入选青年队,20岁亮相顶级联赛,他的职业生涯黄金期恰逢中国足球职业化改革浪潮,俱乐部巨额投入、球员高薪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,2013年,他效力的球队夺得足协杯冠军时,他捧着奖杯的照片登上多家体育媒体头版,年薪加奖金超过二百万元。
命运的转折来得猝不及防,2017年一次十字韧带撕裂重伤后,他的竞技状态急剧下滑,俱乐部在新任主教练上任后推行年轻化战略,31岁的他被告知不在新赛季计划中,试图转会其他球队时,却发现大多数俱乐部更倾向于引进外援或U23球员。“那不是简单的失业,而是整个职业道路的崩塌。”李明回忆道。
离开职业足球后,他尝试过多种职业转型:足球学校教练、健身房私教、体育用品销售甚至快递员,但长期专业训练造成的教育缺失和技能单一化,使他在其他领域缺乏竞争力。“用人单位看到我的简历,第一反应是‘你除了踢球还会什么’?”
2020年疫情爆发后,他的最后一份工作——某少儿足球培训机构教练岗位也因机构倒闭而失去,背负着房贷和家庭开支压力,他最终选择投入全部积蓄购买小吃车。“至少这是份能立即产生收入的工作,”他苦笑着说,“现在我的‘主场’从球场变成了这条街。”
李明的遭遇并非孤例,据中国运动员教育基金会统计,每年约有40%的职业运动员退役后面临就业困难,其中足球运动员由于职业化程度高、竞争激烈,转型难度尤为突出,北京体育大学专家指出:“许多球员从小接受专业化训练,文化教育缺失导致他们离开赛场后适应能力不足,俱乐部和社会支持体系尚未完善,使得运动员二次就业问题日益突出。”
与李明同时代的球员中,有人成功转型为教练员、评论员或俱乐部管理人员,但更多人的处境并不乐观,前国脚赵某在家乡开出租车,某中超冠军队成员在建筑工地打工的新闻都曾引发社会关注,这些案例揭示了中国职业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层问题:重技能轻教育、重成绩轻素质的单一发展路径,使许多运动员的人生道路越走越窄。
在这些看似灰暗的故事中,仍不乏希望的闪光,一些退役球员通过自学考取教练证书,有的利用知名度开展体育自媒体创作,李明的小吃车因“前国脚创业”的故事逐渐走红,不少球迷专程前来捧场。“现在赚得不如踢球时多,但靠双手吃饭不丢人。”他正在筹划开设一家体育主题烧烤店,将足球元素与餐饮结合。
这个故事超越了个体命运的范畴,折射出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,随着体育改革深入推进,运动员保障体系正在逐步完善,中国足协2024年推出的《退役球员职业发展计划》,为退役球员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和教育机会,但制度建设的滞后依然让许多“李明们”不得不独自面对转型阵痛。
夜幕深沉,李明收摊时已是凌晨两点,他仔细擦拭着挂在车把上的旧球鞋——那是他职业生涯首粒进球的战靴。“足球教会我永不放弃,”他看着远处城市的霓虹轻声说,“人生就像一场比赛,有上半场就有下半场,现在的我,不过是在踢人生的下半场而已。”
这道照亮过绿茵场又隐于市井的身影,成为观察中国体育发展的一个微观样本,他的故事既是对现行运动员培养体系的拷问,也是对个体如何在时代浪潮中重新定位价值的启示,当梦想照进现实,生活与理想的交织从未如此真实而复杂,而这正是无数体育人正在书写的、超越赛场的人生篇章。